不要小瞧勇气读后感(集锦十一篇)
时间:2025-06-06 作者:我爱文字网不要小瞧勇气读后感 篇1
勇气,这个看似平凡的词语,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在阅读了关于勇气的作品后,我对勇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勇气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有的人在面对危险时,毫不畏惧,勇敢地冲向前去,保护他人的安全;有的人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不顾他人的嘲笑和质疑,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还有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放弃,不退缩,勇敢地迎接挑战。
勇气,是一种敢于突破自己的力量。我们常常因为害怕失败、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新的事物,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然而,只有当我们勇敢地突破自己,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勇气让我们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去尝试那些我们曾经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勇气,也是一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力量。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决定,有些选择可能会带来风险和困难。但是,当我们有勇气去承担责任时,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选择,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此外,勇气还能带给我们希望和信心。在黑暗的时刻,勇气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当我们勇敢地面对困难时,我们会发现,困难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有勇气去坚持,去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来胜利的曙光。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勇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困难,只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它们。让我们都拥有勇气,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不要小瞧勇气读后感 篇2
昨晚,自去年的一次深夜读书,又一次凌晨四点入睡。只因为,今日下午的读书会,群主要求我共享还未读完的《被厌烦的志气》,于是为了这一支配和对读书会的期盼和喜悦,我做出了应允的志气,所以开夜车一气读完。下面是本人对这本书的浅薄相识,和大家共享,也希望感爱好的挚友也拿起这本书,以便我们更多更顺畅的沟通体会和收获。
这本《被厌烦的志气》是一本基于阿德勒哲学思想的心理丛书,是由两位日本作家及哲学家编著,他们分别叫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俩人以一位年轻人和一位禅师即哲人的五个晚上的对话形式,对阿德勒“世界极其简洁,人人都可以获得华蜜”加以分析,里面告知人们:一切的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厌烦。而人际关系的起点是客体分别,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他用家长怎么对待那些不爱写作业、不爱学习的孩子来阐释客体分别,用“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的谚语告知家长,学习、工作甚至结婚生子都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也是一个个体,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和全部,所以家长不能强加干涉。他还强调孩子既不应当指责也不应当表扬,是用糖还是用鞭子,产生的结果都是在操纵孩子。
而他还说: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挚友、伙伴,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人只有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志气。
人生课题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而这些课题里,强调“我为别人做了什么而不是要求别人为我做了什么”!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安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行能。起确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让我们不停的舞动人生,活出精彩。最终,阿德勒哲学论对人生的`意义做了说明,他说: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确定,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就此,我理解的人生意义是:我是个凡人,我活着的意义就是被须要,说白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娘说,生我那天早晨,生产队分谷子,虽然我刚降生,也给家人分了一份,所以,我觉得,为家人奉献,是我的最大享受,这样挺好!
这本书,建议作为案头书阅读,因为里面的道理不是一遍俩遍,一天俩天明白的,专家说,从现在起,要再用你岁数的一半才能参透悟懂,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变更不是一蹴而就的。
感悟: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呢?你有思索过吗?
不要小瞧勇气读后感 篇3
1。为何选这本书?
刷知乎时,看到有人提问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看的几本书,该提问下,几个高赞回答都提及了《被讨厌的勇气》,书名和我以往认知不太一致,出于好奇,我就立刻选择了这本书。
2。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这本书是我第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案例很接近生活,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通篇都是采用青年和禅者辩论的形式展开,一人一句,你来我往,我们仿佛就是那个青年,在被禅者说服和质疑中产生自己的思考。由于是对话的形式,很快就能看完,但我觉得如果要深思下去,解决自己的困惑,还是应该多读几遍。
3。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本书有太多观点值得深究,由于我不是研究心理学的,只能凭直觉觉得部分观点太过主观,比如阿德勒否定过去经历对现在的行为造成的影响,他认为现在你的行为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以过去的经历为借口。
以我自身为例,我现在不想出去工作,是想找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在过去的几份并不愉快的工作中发现自己不擅长与许多人打交道,于是想找一份喜爱的,又没有太多人际交往的工作。如果按照阿德勒的说法,我的目的可能是不想工作、不想承担社会压力等等,由此找出我不适合和别人打交道的'原因,那么问题来了,我的那些所谓的目的难道不是受过去影响吗?
阿德勒认为幸福的主动权掌握在现在的自己手中,关注自己能改变的,而不是不能改变的过去,如果能那么容易舍弃过去,世界的确很简单。
其实对我产生启发的是下面这个观点。
阿德勒提出,我们应着眼于“此时此刻”,而“此时此刻”是指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如果能聚焦于“此时此刻”,就会忽略过去和未来。由此,阿德勒还表示,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等时机到了就去做”,这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就会无所进展,在达到目标前的每天都很枯燥乏味,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再结合自身例子,之前我一直想着等经济实力了,或者等工作稳定了,我就去利用休闲时间学画画,但这一天什么时候能到来,谁也不知道,于是画画的种子一直埋藏心底。我想可能就是自己太过寄托未来,而忽略了”此时此刻“,此时此刻,虽然我没有钱,没有工作,但只要热爱,总会有千万种方法去学画画。当然,我不会承认,我不够热爱画画哒~我只是懒以及寄托于未来。
不要小瞧勇气读后感 篇4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绿野仙踪。它是由莱曼·弗兰克·鲍姆写的。
这本书把我带进了童话王国,使我感到了纯真的梦幻。故事里讲述了一个既美丽又善良的小女孩多罗茜和亨利叔叔、艾姆婶婶一起住在堪萨斯大草原上。突然有一天,一场龙卷风把她刮到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度奥兹国。
在那里,多罗茜认识了稻草人、铁樵夫和胆小狮。他们为实现各自的梦想互相帮助、携手协作,历尽艰险,碰到了好多好多稀奇古怪的事。最后,它们用自己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战胜了一切困难,如愿以偿。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罗茜占据了我的思想,她似乎是我的朋友。我的心也随着多罗茜的经历不时的欢喜、紧张、惊异、难过。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自信,让我学会了坚强。我喜欢绿野仙踪,
它带给了我快乐和勇气!
不要小瞧勇气读后感 篇5
人要有勇气,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勇敢地去骑单车,勇敢地去炒菜……
文章讲到在19世纪,英国的哈罗学校经常发生以小欺大的事情。有一天,一个高个子动手打刚来的新生。另一个新生,他很瘦弱。鼓起勇气,用自己的行为感动了高个子。最后,那位被打的新生成为了大政治家罗伯特.比尔,愿为陌生弱者分担痛苦的少年,则是扬名全世界的大诗人拜伦。
美国总统林肯是一个勇敢面对生活的人。
7岁时,因为太穷,他的全家被赶出了原居住地,小林肯从那时便承担起了抚养家庭的重任。
9岁时,慈爱的母亲去世,林肯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
22岁时,第一次经商失败,生活陷入艰难。
23岁时,竞选州议员落选。
24岁时,再次经商失败,欠下巨额债务,16年后才全部还清。
25岁时,再次竞选州议员,终于赢了,这多多少少让他饱经沧桑的心得到了些许安慰。
26岁时,订婚后正准备结婚,未婚妻却突然死亡。
……
51岁时,当选美国总统。
失败时,林肯却说:“我的人生都只是滑了一跤,只需要勇敢地站起来罢了。”而文中那位挺身而出的小男孩也是鼓起了勇气迈出第一步,接着就走向了成功。
小时候学走路,我也是成功迈出第一步,慢慢地学会走,学会跳,学会了跑。这时,我知道生活中不能缺少勇气。
不要小瞧勇气读后感 篇6
公园里,小草在成长;阳台上,吊兰在成长;生活中,我在成长……
考不好试对我来说,已是一个常客,常常敲响我的家门。放学后,背着书包的我,在家楼下的大门口徘徊,伴随着黄昏的来临。我终鼓起勇气,一口气来到了家门口。打开门,只见那个熟悉的身影,依旧在阳台上忙碌着。
突然一股幽香扑鼻而来,是吊兰。那只是我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被父亲铭记于心,我感到十分温暖。
我悄悄地来到阳台,不想打扰父亲,但轻轻的脚步声还是让父亲转过头来。“女儿,快看这是我刚买的吊兰,好不好看?”我轻声地“恩”了一声,声音小得连我自己也听不见。
“这吊兰虽不起眼,但它却很美”,父亲抬起头,看了看我,“这盆吊兰不像其它植物,它在我正挑选的时候,映入了我的眼帘,它的勃勃生机打动了我。正当我要买要它时,店主却劝我不要,说昨天下暴雨时,忘了这盆吊兰,让它淋了一晚的雨,肯定活不久了,可我还是买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摇了摇头。
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孩子,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吊兰,才能散发出生命的幽香;人亦如此经历了暴风雨的袭击,也许它会暂时很脆弱,但接下来的却是始料未及的力量。在这其中,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一双能欣赏自己的眼睛。”
我低下了头,看着父亲,我的眼里涌满了潮水,无语。
“父亲知道你这次考试又没考好,而且还很着急害怕,刚才你在楼下徘徊了良久,我都看在眼里,这是你在成长过程中必要经历的,我只希望你和那盆吊兰一样,能迸发出自己的生机。”
吊兰,依旧在成长尽管暴风雨袭击过它,人们曾忘却了它,但它依旧在成长,因为它有勇气,它有信念,它有一双能欣赏自己的眼睛,然后散发出那生命的幽香。
正在成长的那盆吊兰,让我有了面对挫折的勇气,有了一双能欣赏自己的眼睛。
小草依旧在成长,吊兰依旧在成长,我亦在成长。
不要小瞧勇气读后感 篇7
好书是适合一读再读的,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妈妈给我买了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勇气》,这是绘本图书,漂亮的插图,简单的文字,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很多很多。我反复咀嚼书中的文字,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让人回味。
勇气是什么呢?作者对勇气作了诠释:
勇气,是你第一次骑车不用安全轮。
勇气,是你有两块糖,却能留下一块到第二天。
勇气,是你知道个大秘密,却答应对谁也不说。
勇气,是爱它,却不摘它。
勇气,是努力藏起你小气、嫉妒的一面。
当我在环湖花园游泳馆学游泳,听到妈妈让我和伙伴比赛谁有勇气--从池边跳下1.8米深的游泳池,并游回浅水区,我心惊胆颤、双腿瑟瑟发抖。妈妈期盼的眼神,教练的'标准示范,让我鼓起勇气再也不犹豫,终于往下一跳……我成功了。这就是勇气!
当我第一次作为升旗手上台演讲,别提有多紧张了。我被授予升旗手缎带,台下一千多名同学赞赏的眼光,给了我无比的自豪与自信。我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演讲。这就是勇气!
当我作为班干部看到同学不守纪律,虽然指出来却遭到他们的冷眼与嘲笑,我心里很难过。老师充满信任的话语和朋友的体谅与理解,让我坚持原则,尽心尽力,无怨无悔。这就是勇气!
生活中,勇气无处不在。勇气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我们拥有它,就能扬起风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驶向胜利的彼岸……
不要小瞧勇气读后感 篇8
勇气,是一种神秘而又强大的力量。当我读完关于勇气的故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在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们有的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拯救他人的生命;有的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还有的在众人的质疑和反对声中,勇敢地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
这种勇气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生活的磨砺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它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敢于面对内心的恐惧,不被困难所吓倒。当我们拥有勇气时,就能够超越自己,挑战极限,实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
勇气也让我们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害怕失败、害怕被批评而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然而,只有当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才能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勇气让我们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改变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同时,勇气也能感染他人。当我们看到别人勇敢地面对困难时,会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也激发自己内心的勇气。在一个充满勇气的社会中,人们会更加团结、互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读完这个关于勇气的故事,我深感自己需要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有勇气去尝试新的方法,去挑战自己的极限。要有勇气去面对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前行。要有勇气去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让我们都拥有勇气,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不要小瞧勇气读后感 篇9
我看了《勇气》这本书,知道了勇气是什么。
勇气有很多种。
勇气是平平常常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比如:第一次骑自行车不用安全轮也不用别人扶,这就是勇气;还有,勇气就是有胆量去参加智力竞赛;有胆量一个人睡一个房间……勇气就是大口大口地吃青菜;勇气也是认真地一页一页阅读小说。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勇气就是当和别人发生争吵后自己主动先去讲和,当我看到这儿时心里很惭愧,每当我和我的好朋友王景宏发生矛盾时,自己从来不主动找他讲和,心里还是生他的气。以后我要做一个有勇气的男子汉,把自己的小气、自私统统删除,在朋友面前展现一个宽容、大度、乐观的我。
最后,我明白勇气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幸福!勇气也是人与人相互给予的东西!
不要小瞧勇气读后感 篇10
中午回家时,我的心一只蹦蹦乱跳,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下午有一个班级里举行的演讲比赛,虽然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不过,你可能也知道我心理素质和胆量都不是太好,所以无论自己给自己鼓了多少次勇气,自己心里都在害怕。
为什么时间过得如此漫长?没过多久,语文课就到了,我,我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去报名抽签!不过,又想起我拼命的查资料,绞尽脑汁,用尽了好词佳句,写出最好的一篇演讲稿!妈妈也把稿子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内心感觉特伤心,特对不起妈妈!但我又想起了我那胆小的劲儿,连回答问题腿都发软,无论自己怎么鼓励我自己,鼓励还是拉不住我那“怪里怪气”的胆小,所以始终是没有报名!
开始演讲了!按照抽签的顺序,第一是马凡越,她迈着淑女的脚步走了上台,先是自我介绍,然后再把我们大家带到祖国的怀抱中!最后很有礼貌的说:“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鞠了一个90°的躬,走了下台!
就这样一个挨一个走了上台,就连唱歌都低着头的许湘欲都上台了,人家又背稿子有做动作,想起我真内疚呀!
勇气,你怎么就站不起来呢?
不要小瞧勇气读后感 篇11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你我的教学生涯里,这样的疲惫,迷茫偶尔会悄悄浮上心头,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有继续的勇气。
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掩卷沉思,会不自觉地把帕尔默的描述和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顿悟!
1、“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
3、“除了问一个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外,‘明确委员会’成员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与焦点人物对话”。
帕尔默认为“要想在实践中成长,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对于后者,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非常重视,我们通常称其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许多老师走出孤独和封闭,在互帮互助中迅速成长起来。但帕尔默的“明确委员会”与我们的“同伴互助”相比,却是别有一番洞天。需要帮助的人被称之为“焦点人物”,“明确委员会”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帮助他——“没有忠告、没有过量确认、不会把问题转移给他人,不用提建议。共同体的成员只会提焦点人物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如,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吗?你有什么感觉?)……”
读到这里,我的好奇心被极大的激发——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终于陷入了另一种沉思。帕尔默认为,如果“明确委员会”成员不能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其实根本无从知道另一个人所问问题的答案。而且除非这个人发自内心的领悟,否则任何的建议也会收效甚微。所以,只问问题好了,需要做的其实只是帮助焦点人物发现内在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帕尔默不浅的心理学造诣。他的观点甚至对于我们“帮助学生”也有同样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真心地充分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在那开放的空间里,接受学生也接受自己。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款款掸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不要小瞧勇气读后感网内容,请访问不要小瞧勇气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www.5iwz.com/zonghe/4894.html